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学习时报 阅读次数:1887 发布日期:2018-03-26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信用经济运动的规律,对于信用的起源、信用制度的形成以及与信用密切相关的货币资本等范畴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信用理论的基础。
当前,在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的过程中,“融资难”依旧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马克思著作中关于信用制度很多精辟的论述,对当前乃至今后我国信用制度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认为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生性需求。在马克思看来,信用初始含义是“信任”的同义语,表现为经济活动的心理层面。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是由一定的伦理制度来规范的。经济活动的如供求、竞争等各种关系,都隐含在双方的契约伦理之中。市场是商品经过“惊险的跳跃”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是联结生产与消费、供给和需求的中间环节。成为市场主体就意味着对市场基本规范的认可与遵守,对他人、对市场有最起码、最基本的信任,没有这种信任则无法完成交易。如果市场上充斥着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的道德风险等不正当行为,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就不会发生作用。
马克思认为信用是一种有偿性的债权债务关系,本质上代表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信用作为本质的、发达的生产关系,也只有在以资本或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流通中才会历史地出现。银行信用在市场经济各类信用活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商业信用为代表的流通领域中,以商品资本为借贷对象,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表现在时间、空间、信誉上的不同,借贷关系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约束;另一方面借贷量要受职能资本家所拥有的商品资本规模限制。马克思认为用银行信用流通工具银行券去取代商业流通工具汇票流通,才能够避免和克服商业信用这种局限性。商业汇票作为支付手段流通起来借助于相关信用机构,成为“真正信用货币”即银行券的基础,于是银行信用产生了,信用背后的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马克思认为银行信用加速个别资本向社会资本的飞跃。马克思将资本积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增大的前提。二是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克服资本积聚条件下企业规模限制的另一种积累方式。要突破个别资本向社会资本飞跃,马克思认为需要竞争和信用的两个杠杆及银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银行信用促使个别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变,加速了资本集中的趋势。随着企业的跨国经营开展,银行成为具有国际信用的经济组织,并实现了银行信用和企业股份制互相推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修筑铁路是形成各种股份公司的新起点,它给资本的积聚以一种从未料到的推动力,而且也加速和扩大了借贷资本的世界性活动。
马克思信用理论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信用关系和健全的信用制度,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但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财务制度不健全,使得商业银行同中小企业间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银行较难判断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同时,一些中小企业内部缺乏信用管理制度,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提供授信时容易产生惜贷问题。这是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商业信用的建立与商品交换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直接联系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说,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提高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任度以及降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需要强化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优化中小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让中小企业在社会道德建设上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