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联合征信 阅读次数:1233 发布日期:2018-03-07
2017年,征信行业迅猛发展,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各种应用场景纷纷涌现。2018年,新一轮的竞争已经开始,本文从市场格局、监管、产品、技术等角度总结预测了以下十大发展趋势。
一、行业竞争加剧
目前,中国征信行业仍然处于初创期。征信机构间同质化竞争激烈,机构总体实力偏弱,持续的盈利模式尚未形成,普遍很难实现盈利。部分机构依靠外部投资致力于开辟用户、占领市场,大量机构仍处于亏损阶段。
2018年,在市场需求继续高速增长的同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征信产品将开始大量面世,部分机构逐渐形成持续的盈利模式,开始扭亏为盈或实现利润的增长。
与此同时,“跑马圈地”阶段渐近尾声,较为成熟的应用场景将迎来日趋激烈的竞争。从互联网行业跨界而来的大量大数据征信公司,由于其数据来源、征信技术和应用场景重叠较为严重,相互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将更加残酷。积累了大量数据的大机构,比如通讯设备供应商、零售业巨头等也可能凭借自己独特的信息资源优势跨界抢占市场,进一步加剧征信行业的竞争。既无法形成持续盈利模式又无法以光明前景吸引外部投资的征信机构将面临淘汰的可能。
二、行业监管力度继续加强
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征信业管理条例》对整个征信行业做出了纲领性的规定,明确了监管部门、监管模式、参与者权力与义务等诸多内容。此后的《征信机构管理办法》《企业征信机构备案管理办法》等征信业管理文件都是对该条例的细化。而随着2013年以来监管政策的不断出台,特别是2016年密集发布了《外商投资征信机构的有关事宜》等四个文件后,监管政策的拼图已经大致完整。
面对频繁的违规查询和出售个人征信报告行为,央行下发了《关于开展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机构征信信息泄露风险自查的通知》,除此之外并未出台其他文件。地方性政策落地开始加快,湖北、上海、河北等地先后出台了关于社会信用的地方性监管政策。同时,2017年出现多起违规惩戒事件,因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被处罚的事件达到40起左右,合计罚款613.3万元,有4家企业征信机构因违规股权转让、6个月内无实际业务等原因被注销备案资格。
2018年,全国性行业监管政策出台的频率将有所放缓,监管政策将加速落地,省级监管政策可能大量出台,征信执法的力度也会继续加强。
三、替代数据在征信中的应用被更多的探索
替代数据是除信用卡、车贷、房贷等传统信贷数据以外的数据,包括电话费、公共事业账单和地址变化记录等内容。替代数据的说法来源于这些数据最早被用来替代传统数据,解决没有信贷记录的人群的征信问题。
目前,中国有数十家初创高科技企业正在探索使用替代数据对传统信用信息较少的自然人和企业进行征信。尽管数据和产品同质化严重,仅使用替代数据解决征信问题的可能性受到质疑。截至2016年9月,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系统(以下简称央行征信系统)收录的自然人中有信贷记录的个人不到一半,有信贷记录的企业只占该系统收录企业总数的23%左右。替代数据在征信中的替代性应用仍然具有广阔的可探索空间。
替代数据还可以作为传统数据的补充。费埃哲公司的研究表明,将在线数据、手机使用数据等与传统数据结合用于风险模型,可以提高模型对客户的区分度,提高风险预测能力。2018年,替代数据补充应用于征信体系的有效性将被进一步的探索。
四、征信覆盖人群不断下沉
目前,央行征信系统在覆盖个人和企业的数量上一直维持着增长势头,从2015年4月的8.64亿自然人、2068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增加到2017年5月的9.26亿自然人、2371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而中国大陆将近14亿人,企业及其他组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征信系统覆盖范围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与此同时,部分社会征信机构正致力于对没有信贷记录或信贷记录很少的中低阶层消费群体进行征信,如学生群体和农民群体等。中低层消费群体虽然单笔金融需求额较少,但具有海量的群体基数,市场总量十分巨大。据中国社科院2016年发布的《“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显示,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部分原因是征信还未完全覆盖该领域。
总体来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信用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于信用信息的迫切需要将促使征信覆盖范围高速增加、下沉。
五、征信机构探索细分领域
央行征信系统被定位为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具有不可复制性。由于征信行业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征信机构之间不存在同质竞争的市场基础,市面上征信机构需要探索出一条异于央行征信系统,同时满足市场与自身发展需要的征信道路。
随着征信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征信机构基于自身特点及优势,开始出现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或某一业务环节提供具有针对性、定制化的征信产品服务的趋势,例如专注于利用大数据爬虫技术,深挖公开信息及舆情信息的征信机构;利用征信产品将产业端与金融机构对接,帮助产业端获取资金,帮助金融机构获取优质客户并管控风险的征信机构;专注于与政府合作,进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征信机构;基于自身积累,将征信产品应用于供应链或其它场景的征信机构等等。
2018年,会有更多征信机构在不同细分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符合市场需要的、切实解决细分领域现存问题的征信机构将在这一年飞速发展。
六、征信产品设计纵深化
目前,征信产品虽然五花八门,但信息挖掘深度不足,市面上主要的征信产品以信息的简单罗列呈现为主。
随着大数据征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征信产品将从信息的一次挖掘向二次挖掘发展。所谓一次挖掘产品就是利用各种方法、手段收集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汇总分类,以某种形式将信息简单罗列呈现。二次挖掘产品是在一次挖掘的信息基础之上,将收集到的数据与征信专业知识相结合,围绕风险的识别与量化,对数据进行二次挖掘、深度挖掘,从而深化征信产品与服务,提高征信产品的专业性。例如利用企业工商信息,建立企业关联网络,当网络上某一企业出现负面信息时,能够迅速识别风险并预警其他企业,并根据风险情况量化预警等级。
同时,征信产品还将在产品体验上持续深化。征信产品呈现的形式、获取的方式、客户的反馈将被愈加重视。
如何基于同一性数据信息进行更加深度的、专业的挖掘与分析,提高产品体验将是2018年征信产品的深化方向。
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作业模式
对于信息收集来说,线上收集主要是通过数据爬虫技术,对公开信息、舆情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分类、筛查,实现线上信息的批量抓取与存储。线下收集指通过征信机构专业人员实地走访、尽调,核查线上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同时根据征信人员的经验、专业性和现场交流情况获取一手信息,包括团队情况、公司理念、自我认知等。广义来说,线上是对公开共享信息的汇总,线下是利用征信机构专业性对线上信息进行真实性核查,同时收集特色化信息,弥补线上数据的缺陷,线上线下的信息收集作业模式为征信机构基础产品、专业化特色产品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
线上服务虽然高效、便捷,能够较好满足客户的标准化需要,但并不符合风险控制的本质属性,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与建立良好持久的合作关系上也有所欠缺。
目前,大部分征信机构以线上作业为主,但已有部分征信机构开始进行线下布局。通过下沉渠道和人员,征信机构可以进一步提高资料的完整性,确保资料的真实性与专业性,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和优缺点,找出其现潜在的信用风险,充分满足个性化的风控需求。
不难预测,随着征信行业对于信息质量、专业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征信产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征信机构的作业模式会愈加趋向线上线下相结合。
八、区块链技术将被更多地探索和应用
区块链不是一项新的技术,而是一个基于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的应用模式。不同于科技史上大部分创新,它不是对生产力的促进,而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它在货币金融、法律、房地产等诸多行业都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征信行业,区块链由于其去中心化、匿名和不可篡改等特性,特别适用于以联盟链形式建立安全的数据收集和共享平台。比如可以以联盟链的形式建立一个企业违约信息案例共享平台,平台数据来源于经过审核的联盟成员,成员以脱敏方式共享其掌握的违约信息并获得代币,任何机构都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模糊查询,在支付代币后获得查询结果。市场上已经开始出现这一类型的征信项目。
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在具体应用场景下与征信产品相结合,比如资产证券化、供应链金融等场景。一些机构已经就区块链在资产证券化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进入2018年,更多基于区块链的征信项目将会落地,已有的征信机构也将更多的参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并尝试将其运用于特定的征信产品。
九、个人征信领域或将迎来“百家争鸣”
2018年1月,央行正式受理了百行征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32天以后,农历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央行向百行征信发放了国内首张个人征信业务牌照。
早前,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副主任汪路发表的《我国征信业顶层设计研究》中指出针对个人基础征信牌照应实行特许经营,只发放2-3张基础征信牌照,其它有特色的、可与基础征信机构建立市场合作关系的中小型征信服务机构发放普通牌照或实行备案制。同时他明确指出,“目前可批准新筹备发起一家全国性的、重点服务普惠金融的基础征信股份制公司”与改制后的央行征信中心一起获得个人基础征信特许经营权。
首张个人征信业务牌照的发放表明汪路构思中的“基础征信机构”基本到位。2018年,针对个人征信机构的分类监管措施可能得到明确。除央行征信中心和百行征信外的其它个人征信机构可能只能获得个人征信业务普通牌照或成为个人征信备案机构。与此同时,除基础征信外的个人征信领域可能向更多的机构开放。那么,错失个人征信业务准备资格的其它征信机构将会迅速进军个人征信领域。积累了大量个人信用数据的互联网企业、通讯设备供应商等也将纷至沓来。事实上,目前已经排队申请个人征信牌照的企业就有200多家。尽管央行可能会比照8家准备机构对市场准入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仍然会有大量机构得以进入个人征信领域并根据各自优势服务于不同的场景,个人征信领域在两大个人基础征信机构下有望迎来“百家争鸣”之势。
十、复合化知识结构人才炙手可热
由于征信产品复合多种技术与知识研发而成,所以对于征信人才知识储备的深度与广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征信公司需要组建一个专业化程度高、具有复合知识背景的征信团队,包括金融、统计、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专业背景,而能够在两个及以上具体领域均有深刻理解的复合型人才会成为“香饽饽”,也是各家征信机构最宝贵的人才资源。
随着征信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征信产品研发的逐步深入,对征信行业提出了更加严峻的人才考验,能够将大量复合型人才网入麾下的征信机构将会在新一轮的行业竞争中占得先机。